为帮助会计系全体心理委员及24级新生寝室长更好地理解并支持身边的同学,会计系于2024年10月18日组织了一场主题为“做心理健康的一线守护者”的心理健康能力培训活动。本次培训由应用心理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研究生、高校心理专职教师、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陈哲主讲。
陈哲老师首先介绍了精神疾病的定义与普遍性。他指出,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情绪、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疾病,包括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焦虑症等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4.5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,其中抑郁症最为常见,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月患病率分别为3.4%和2.1%。这表明,精神疾病并非罕见现象,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。
随后,陈哲老师强调了打破偏见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“精神病”与“疯子”是社会上常见的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标签。实际上,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和管理过上正常的生活。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同事、朋友或家人,正在默默地与疾病抗争。将精神疾病污名化只会加剧患者的病耻感,阻碍他们寻求帮助。
在认识抑郁症方面,陈哲老师解释道,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,其核心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以及精力不足。它还常常伴随着焦虑、自责、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。值得注意的是,抑郁症并非简单的“心情不好”,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医疗状况。
针对双相障碍,陈哲老师介绍道,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,表现为情绪状态在极度高涨(躁狂)和极度低落(抑郁)之间波动。躁狂发作时,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、冲动行为和夸大的自我评价;而在抑郁发作期间,则会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。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影响。
此外,陈哲老师还讲解了焦虑障碍的特征。焦虑障碍以持续、过度的担忧为主要特征,即使没有明确的威胁也存在。这种不安感常伴有身体症状,如心悸、出汗、颤抖等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陈哲老师指出,危机与转机并存。面对心理危机,及时的专业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并解决问题,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。因此,当身边有人出现心理困扰时,鼓励他们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。同时,他也提醒大家警惕自杀预警信号,如表达死亡愿望、社交隔离、赠送个人物品等,这些都可能是求救的信号。
最后,陈哲老师总结道,精神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。通过提高公众意识、减少歧视和促进早期识别与治疗,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,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心理健康的权利。